把基层治理的“大事小情”吃准摸透
——大方县选优配强“第一书记”提升社区服务质量
(相关资料图)
2月6日一早,大方县委组织部选派任九驿街道幸福社区“第一书记”的龚贤就和社区干部一起到辖区小区上门走访,排查辖区易地搬迁安置楼栋安全隐患。
社区是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联系服务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。为推动力量下沉、资源下移,补齐社区治理的短板弱项,大方县在试点探索基础上,继续从机关、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,壮大基层队伍力量,助推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。
因需匹配“派下去”
大方县严格选拔程序,综合考虑部门特点、行业优势、干部特长和社区实际,采取“双向选择”的方式,把政治素质过硬、综合能力突出、业务水平较强、熟悉党建工作的优秀党员干部选派担任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。
同时,大方县还注重本领培育,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帮带机制,按照“1+1”“1+N”落实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帮带,并由政治素质高、经验丰富、业务过硬的32名优秀干部担任导师,通过手把手地教、人对人地带、点对点地学,切实提升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的实战能力。
截至目前,大方县由县直机关选派党员干部14名、街道选派党员干部18名担任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,实现按需选派、人尽其用。
照单履职“动起来”
“社区工作平时都经常参与,可如何提升社区治理能力,我该怎么做?”得知自己被下派到慕俄格古城街道南郊社区时,大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王莉佳心里有了疑虑。
“县委把你们作为‘尖兵’选派到城市社区担任‘第一书记’,就是希望你们带领社区党员干部攻坚克难。”大方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余伟为“第一书记”释疑解惑。
大方县从制度上着力,找准“到位不越位、帮忙不添乱”定位,建立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责任清单,明确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宣传党的方针政策、强化社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、强化社区创新治理体系建设、强化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和强化社区互联互动体系建设的“一宣四强”责任,让“第一书记”工作有方向有目标,尽早进入状态。
目前,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累计帮助社区组建歌舞团24个、演奏队12支、老年协会2个、书画队21支;推进街道社区党建、单位党建、行业党建互联互动,打造城市社区新型智慧“三个代办”和“服务超市”平台32个;受理解决民生诉求问题、化解矛盾纠纷1260余件,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700余件。
贴心保障“鼓劲干”
实践是最佳课堂。
大方县建立县级组织部门、派出单位、街道党工委、所在社区党组织“四方联帮”机制,强化履职保障,为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安心安业加油鼓劲。
同时,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驻社区期满,由县委组织部、街道党工委和派驻单位联合进行考核,考核结果作为“评先选优、提拔使用、评聘职称、晋升职级”的重要依据,对“成绩突出、群众公认、作用发挥明显”的社区“第一书记”,作为优先提拔重用的重要参考,激励“第一书记”有动力干成事。
“选派‘第一书记’下沉社区是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‘握指成拳’,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。”大方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安维表示,接下来,将推动城市社区“第一书记”充分发挥贯通上下、联结左右的作用,切实协助社区抓好基层治理、为民服务等工作,真正把基层治理的“大事小情”吃准摸透,干出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