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马珂担任出品人的《三叉戟》已经完结了,凭借着出色的剧情和老戏骨们精彩的演绎,这部剧获得了众多网友的一致好评,同时也让马珂的名字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中。
只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这个曾经“站在姜文背后的男人”,如今已经很久没有和姜文一起合作作品了,而“信马由姜”的典故,也逐渐地尘封在了电影的岁月中。姜文与马珂,他们之间究竟都发生了什么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。
他们的故事,首先要从姜文缺钱时开始谈起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1992年的时候,姜文第一次动了自己拍电影的心思,于是就在刘晓庆的家里,和好友文隽、王硕一起讨论着小说《动物凶猛》,想要把它改编成电影。由姜文当编剧和导演,文隽负责找资金,王硕当顾问。
很快,姜文就独自一人把剧本写了出来,并且还将电影的名字也给起好了,命名为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。并且还将只有6万字的原著改编成了9万字。
复杂的剧本,再加上姜文严谨的态度,为了这部电影,姜文烧掉的胶卷足足有25万尺。巨大的成本让投资人文隽感到有些绝望,为了躲避姜文找他要钱,甚至直接玩起了失踪,躲到香港就是不来剧组。
正因如此,缺乏资金,姜文的这部电影只好一拖再拖,一直到1995年9月才正式上映。
因为上映日期一拖再拖,有人便讥讽姜文,让他把电影名改成《大约在冬季》,为此,姜文还差点和这个人打起来。
虽然,他的处女作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在上映后大获成功,拿下了当年票房冠军,但是也让姜文深深地品尝到了没钱的苦恼。
而彼时,却因为这部处女作,让姜文多了一位正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念书的小迷弟。
1997年,马珂从学校毕业后,便进入了了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,担任起了制片人的工作。随后在五年后,又组建了北京金盾信通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,担任总经理。在影视圈混得可谓是风生水起。
对于马珂来说,姜文足可以算得上是他的偶像,他相信姜文是最好的导演,导出来的片子都称的上是伟大的作品,自己有责任有能力去帮助姜文。
2005年,经过友人的牵线搭桥,马珂找到了姜文在太庙的工作室,两个人相聚甚是投缘,在一起畅聊了两个小时。
据姜文后来的回忆:当时马珂所说的,精准的打动了他。
然而,此时的姜文,却已经答应了杨受成,一起合作拍《太阳照常升起》,因此马珂的这次造访只能悻悻而归。
《太阳照常升起》最初的预算是1600万人民币,而最初的投资方太合影业也非常大方,直接就给了姜文1800万。但是,这1800万却很快地就被姜文给花光了,而片子却才拍了一半。这时候杨受成出现了,直接2200万砸进去,就这样,才让姜文拍完了这部片子。
可是,《太阳照常升起》最后的票房却不甚理想,很多观众都表示,这部电影“看不懂”。
票房上的受挫,让愿意和姜文合作的制片人越来越少,此时,没有办法的姜文只好拿起手机,给马珂发去了一条短信:“老弟可好?”署名是:“太庙老姜。”
很快,马珂就表示愿意前来帮助姜文,将他的不亦乐乎工作室升级成不亦乐乎影业公司,马珂入股占四成,一起合作影片。两个人合作的第一部影片,便是《让子弹飞》。
在马珂的帮助下,彻底地解决了姜文的资金问题,让姜文在回忆起《让子弹飞》的拍摄经历时,语气中不乏激动:“那次资金相当正常!”
2010年,《让子弹飞》的票房迈过了2亿大关,有记者去采访担任制片人的马珂,和姜文在一起合作怎么样?马珂则回答:“姜文信我,我由着他。”自此,“信马由姜”的典故便流传于江湖。
在公众的采访面前,姜文与马珂的合作似乎十分愉快,但是实际上,两个人对电影的分歧却早已显露无疑。
在《让子弹飞》的鸿门宴那场戏中,姜文、周润发、葛优三个人表演得可谓是相当精彩。然而,在拍摄的时候,马珂原本是想在这场戏中植入一个酒的广告,给三个人桌子上的酒贴上标签。
据马珂说:“好几个百年老字号的白酒品牌都想植入,报的价格高达千万元,竞争激烈的时候,有三家愿意一起上,每家安排一位大哥喝,也就是说仅这一场戏就可以赚三千万元。”
然而,对于这三千万,姜文却坚决不要,理由就是,如果桌子上的酒带标签的话,担心观众会因此跳戏。
为了这件事情,两个人曾爆发过激烈的争执,并且一个月没有说话。直到后来票房大卖之后,这事才算翻篇。